“文字讨好症”拍了拍你的键盘
“文字讨好症”拍了拍你的键盘
当你收到以下消息,你会做何回复?
1.来自同学的消息:“堂堂,老师让你去办公室找她”。
A.好 B.好嘞 C.好! D.好滴 E.好哒 F.好~
2.来自男/女朋友:“宝宝,我先去忙一会儿。”
A.嗯 B.嗯嗯!宝贝辛苦啦! C.嗯! D.好! E.去吧 F.好呀
接下来是快问快答
1.请问当你给老师发消息时,你的文件传输助手是否曾用于打草稿?或是否询问身边的朋友该条信息合适与否?
A.从不 B.偶尔 C.经常
2.当你看到对方回复消息用“好”、“嗯”、“OK”时,是否曾惶恐对方不开心?
A.从不 B.偶尔 C.经常
到这儿是全A的勇士们建议站出来给大家开个班
在不知不觉中,“文字讨好症”已经深深潜入我们的所有社交生活,一条消息所负载的内容已经不单单是所传递的信息,更是彼此的“关系”和“情绪”,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承担着社会功能与思维功能,需要兼顾到人际互动,兼顾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这本无可厚非,但当“讨好”大于信息传递,由此导致语言使用的经济性和简便性大打折扣,甚至语言交际成为新型负担时,我们该如何自处?
一、什么是文字讨好症
什么是“文字讨好症”呢?顾名思义,“文字讨好症”就是在线上聊天时,人们通常会字斟句酌,在每句话的末尾加上“啦,嘞,喔,哦......”等亲切的语气词或者是随和的表情包,让对话的另一方感到更加的亲切和舒适。比如将“好”换为“好嘞”,将“收到”改为“收到噜”,将“好的”替换为“好滴”等。
这其实是“讨好型人格”在社交媒体上的具体表征,经常主动成为嘻嘻哈哈氛围组,很容易变异为讨好型的糊弄学。
二、“文字讨好症”出现的不同使用场景
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聊天情境,如果你觉得熟悉,请扣1
情境一:
作为现在或曾经的学生仔,想必大家多多少少都和老师发过消息,比如:
再比如……
没错,至少这就是小编面对老师时的样子,“嘞”“啦”“滴”“吖”感叹号、波浪线、玫瑰花……几乎用了个遍,最后有时还要用个表情包来表达一下积极乐观阳光向上的态度。
当然,有的老师也会使用一些比较能传达温和态度的表达,比如“哈”和万能波浪线“~”。
情境二:
当你的上司发来消息,纵使你内心千百万个不乐意,奈何也控制不住手敲键盘的速度。以下为打工人标配回复,同时搭配内心OS:这样回复,一定显得我很热爱工作吧……
情境三:
这时候也许就有人要反驳了,以上两种情境中的“文字讨好”是由于社会距离指数较高造成的,我跟朋友发消息就不会这样!但是,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和十分亲密的朋友发消息会非常随便,但面对关系一般的普通朋友,还是需要保持基本的礼貌和客套。就比如下面这个情况,很多信息动动小手一搜就知道答案了,可他偏偏问你问个没完没了,你心里这么想着,但回复对方的时候还是会尽可能显得随和。
三、“文字讨好症”表现出来的语言规律
结合以上的不同语用场景,我们来看看“文字讨好症”的几个典型特点哦~(是的我现在就是在文字讨好/卑微.jpg/(顺便引入括号文学
1.“叠词”的使用
这里说的“叠词”并非构词上的叠词,也包括构形及重复只是借用语法概念来说明重复语素/词的情况(严谨)。“文字讨好症患者”在聊天时,绝不会出现单音节词,而热衷于使用“叠词”或将词“双音节化”。
比如:“嗯嗯”“来啦来啦”“好的好的”“okkkk”……仿佛使用了叠词,就能让对方感受到自己满满的诚意。
2.“语气词”的使用
大家在“好耶”中也可以发现,语气词在“文字讨好症患者”的聊天中可谓是被使用到了极致,最常见的万能语气词“哦、噢、哈、哒、呢、呀”(记笔记)
比如不说 “好”,一定要说“好哒”“好嘞”“好耶”“好哦”“好滴”;不说“对”,一定要说“对滴”“对呀”“对哦”。
3.符号的使用
“~”和“!”在隔着屏幕的线上交流中,已经成为语气传达、情绪传达的重要方式了。来,请体会一下~~~
两个句子所传递的信息完全一致,但是使用了波浪号的第一句在情感表达上多了一丝热情、温柔、欢快、友好的语气~你觉得呢~
4.“哈哈哈哈哈哈哈”必不可少
在面对说话者的快乐分享时,“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一定是五个“哈”以上。比如↓越多“哈”,越能证明自己真的有被对方笑到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你猜我有被笑到吗)
5.线上可用的“非语言交际”
那就是一定要加“表情包”!或者[玫瑰玫瑰][爱心爱心],在用完叠词、语气词、并加了“哈哈哈哈哈”后,还会在收藏的几百个微信表情中,挑选一个最有趣且符合上下语境的发过去。表情包作为一种叛逆的符号出现,最终却也成为了成人世界社交规则的一部分。偶尔还会加上可爱的颜文字“辅助”自己的情绪表达~
另附《职场塑料五件套学习指南》
6.“话轮”结束的收尾人
一旦有人发消息,“文字讨好症患者”会习惯性立刻回复,一来一往的聊天后,最后一句一定要由自己结束。仿佛只有这样做,这场“交际战”才算圆满收官。哪怕这个话题最后已经无话可说,也要选择一个有趣的表情包作为结束。
四、为什么会产生“文字讨好症”?
语言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每一种新型网络话语的兴起都有着特殊的社会情境,并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社会的阶段性动态和人们的精神与心理状况。“文字讨好症”的出现和散播与个人的媒介环境与生存处境有极大关联。
1.个人性格
在超出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之上的“文字讨好症”,从个人出发大多是由“讨好型人格”或是对于对方情绪察觉与照顾的“高敏感/高共情”能力所导致的。这类群体在人际关系中通常表现为顺从、迎合、倾向压抑自己的拒绝能力。
2.社会文化
一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偏重集体主义和整体思维,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传统及哲学思维方式都强调从整体和集体层面处理整体与部分、集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中国文化被视为“高语境文化”,其传统问题不仅仅依赖于语言解码,而总在追寻超语言的语境部分,因此在中国人的语言传播中经常体现为“意在言外”。再如受高权力距离指数的影响等,也会导致在使用缺少物理语境的文字文本展开交际时,会产生更多的字斟句酌。
3.语言交际的特点
所谓解决问题时“能见面就别打电话,能打电话就别打字”。文字的产生使得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但文字作为语言的一部分,在其信息传递时具有自己的局限性,如语音上的语气感知略弱、物理语境的缺失等。借用信息论的术语,语言学关注的核心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当缺乏其他辅助措施,受话者就有可能“解码失误”,而这时说话者也无从得知该解码结果。反之,在线下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非语言交际,如身体语言、副语言以及空间利用等,无论是编码还是解码都能借助非语言提高其准确性。
因此,在线上交流时,为完足语气,促进编码的完成以及对方解码成功,也会随之借用线上交际可采用的“非语言”,如上文提到的“~”“!”以及各路表情包。
五、“文字讨好症”带来了什么不良后果?
1.语言贬值
例如有学者借语言的“通货膨胀”提出过“通哈膨胀”,即以前只要打出“哈哈”两字就能表示当下快乐的感受,而现在要打出一连串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似乎才能表达出开心,“哈哈”或者“哈哈哈”反而被标志为“敷衍应付”或者对方“不是真正的开心”。就是语言贬值现象的一个实例。
亦或是当你长期“文字讨好”后的正常表达,反而会被受话者视为“态度冷漠”或是直接忽略最基本的信息传递本身,转而来追究说话者的“态度/情绪问题”。如此反复最终陷入恶性循环,从主动“文字友好”演变为经过伪装去被迫“文字讨好”。
2.“社交表演”导致疲于文字语言交际
语言作为一个工具被使用,应该是利于交际,而非成为交际压力。但当文字文本需要过量的字斟句酌,需要在非物语境下去创设及使用各类非语言交际工具,“回消息”这件事本身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的有压力事项之一,从而进入恶性循环,疲于交际。
以上两点,首先可能衍生出“文字失语”陷阱,即清楚地组织文字逻辑、运用文字表达情绪与观点的能力降低。或是在传递信息时,对受话者情绪的关注远大于对所传递信息本身的关注。
其次,语言的明确性也会受到干扰,即由于“流行说法”传播快慢及范围的不均衡,导致全民对同一语言表达方式的认知失去该表达原有的明确性。如“宝/宝贝”原本只用于最亲近的人,其语义及语用明确性无争议,但现在对陌生人都可称为“宝”,而不同的受话者所感知的信息内涵可能会存在差异,“宝”被迫失去原有的语言准确性。
六、如何自处
关于“文字讨好”,有些人表示狠狠认同了,但也有人觉得有被“讨好”二字冒犯到,自己只是想表示礼貌与和善,怎么莫名其妙就“被确诊”了?“文字讨好症”并不等于“讨好型人格”,有人只是在语言中表示了自己的友好,也有人因此将消息回复视作自己的负担。
凡事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就像我们今天谈到的“文字讨好”,有人觉得这是社交礼仪,也会有人认为这是在精神内耗。面对这些情况和争议,我们最好把关注点放在自己的感受上,如果社交本身就已经令人疲惫,你却还要强颜欢笑在网络聊天中营造一种积极的形象,这样只会造成更多的内耗,应及时止损,讨好自己最重要!但如果这样的聊天方式并不会给你造成困扰,你也乐在其中,那就没必要因为“文字讨好”这个词而改变自己原有的聊天习惯。
做人嘛,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咯!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作者:梅雨涵、毛敏、牛世超
今日责编:牟某人